臺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
*:::字級設定: 小 中 大
*網站地圖*回首頁*English*RSS*常見問答*意見信箱*雙語詞彙*分類檢索  

新聞中心

認識本院

就醫指引

醫療團隊

科室介紹

衛生保健

便民服務

連結:網路掛號(另開新視窗) 連結:門診時刻表 連結:看診進度查詢(另開新視窗)
(進階)
*
  :::衛生保健
  *

衛教新知

*
  *

居家保健

*
  *

醫藥專欄

*


*:::
*

* 目前位置:首頁 > 衛生保健 > 醫藥專欄 > 現代人的文明病-焦慮症 * 回上一頁
*
醫藥專欄
*
更新日期: 2018-03-13
*


* 醫藥專欄
衛生保健中的文章僅提供您相醫療保健參考之用,不能取代醫療行為與醫師診斷,如遇疾病仍建議您親自就醫。
*

友善列印

*

文章標題

  現代人的文明病-焦慮症
*

發表人

  精神科 黃式州醫師

發表日期

  2009-11-25
*

文章內容

  你(妳)有沒有過一種經驗?在一段時間裡,可能因為某件事,人覺得很煩躁,心裡慌慌的,做什麼事都不對勁,注意力好像沒辦法集中,甚至腦筋一片空白;想坐下來休息,卻也坐不住,連看電視也覺得沒意思;索性去躺著睡覺,但翻來覆去,卻煩得睡不著。家人可能會問:「怎麼了,那裡不舒服?」但你(妳)也說不清楚到底是那裡出了問題。
 
這樣的情形,可能是種焦慮的狀態。什麼是焦慮呢?有人說,焦慮是遠古時代人類為了生存下來,而必須具備的本能。當原始人類生活在叢林中,隨時都有天然災害或野獸攻擊的危險,需要時時保持相當的警戒。天性高枕無憂的人,呼呼大睡,不知危險將至,可能早就被野獸吃光了;相反地,杞人憂天的人,時時刻刻想著老虎的出現,完全無法闔眼入睡,可能也早就累死了。而能夠存活下來的,是要能保持適度的警戒,處理危險,卻又不會過度擔心的人,也就是說『要有點焦慮,又不會太焦慮』。
 
所以,焦慮不一定是不好的,適度的焦慮可以讓人更警醒,做事更有效率,例如在考試前,會有點緊張,讓人不容易睡著,而且讀起書來特別有效率;但過度的焦慮可能會有相反的效果,緊張到唸不下書,無法入睡,甚至有胃痛拉肚子等身體的症狀。
 
焦慮是人對於壓力的一種反應,壓力的來源可能是很個人、很具體的,例如:考試、失業、感情等問題;也可能是很廣泛的,例如:H1N1流感、地震、金融海嘯、或一件治安事件的新聞報導;甚至很多人的情況是覺得有壓力,卻不知道壓力從何而來。
 
焦慮症為什麼會被稱為現代人的文明病呢?現代化的生活,生活的基本條件改善了,人有更多空閒的時間,也有更多的資訊來源,尤其是電視新聞和報紙,但相對的,美好的事和悲慘的事也更活生生讓我們看到。一會兒看到的是億萬的豪宅,很貴的美食,戴著斗大鑽石的名模,在展示台上美美地笑著;但一會兒又看到社會的另一面,例如:居高不下的失業人口,繳不起午餐費的學童,十幾歲的少女缺錢出賣靈肉等等,這樣的落差,對應現實生活的狀態,無形的沉重壓力,自然在社會漫延開來。
 
焦慮會有哪些表現呢?可以分成三部分:首先,在心理上,常出現焦躁緊張、情緒不穩定,容易發脾氣、注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其次,在身體上,會促使自律神經系統興奮,造成腎上腺素加速分泌,出現心跳快、心悸、呼吸困難、頭痛、消化不良、腹瀉、頻尿、冒冷汗、手腳顫抖、容易酸痛疲勞、口乾舌燥等身體反應;最後,在行為上,會造成失眠,飲食習慣的改變,而由於心理身體的不舒服,會變得容易衝動,甚至用一些錯誤的方式來自我緩解焦慮的狀態,例如抽煙、喝酒及濫用毒品等。
 
由於焦慮的表現相當多樣,包括各種身體心理的症狀,而且常起伏不定,所以很容易被忽略或錯誤治療,病人因為身體的症狀,可能到各科的門診求診,例如:心臟科,胸腔科,神經科,腸胃科,泌尿科,耳鼻喉科,骨科,家醫科等等,做了許多檢查,卻找不出原因。甚至還有許多病人因此被家人或醫師指責:「你看明明就沒問題,都是你自己胡思亂想,浪費醫療資源。」對於這樣的病人,明明身體心理都很不舒服,找不到問題根源,卻還要被指責,那種身心承受的苦,外人實在很難理解。
 
焦慮的狀態,很多人都有曾經歷過,它不一定表示生病了,但如果因此造成個人很大的困擾,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或學業工作的表現,這時適當的醫療可以有很大的幫忙。
 
就醫的過程,首先,要確定焦慮症的診斷,有些生理的異常也會有類似焦慮症的表現,這時可能需要安排相關的檢查,以便排除身體問題的因素;此外,有些藥物及精神疾病也可能會造成焦慮症的表現,當這些可能的因素都排除後,才能確認焦慮症之診斷。
 
焦慮症的治療,心理方面,透過討論,找出壓力的來源是很重要的,許多人雖然有嚴重的焦慮症狀,但卻不知道自己在擔心什麼、怕什麼,這就像不知道敵人在哪裡,怎麼跟敵人打仗呢?找出壓力的所在,適度地討論,剛開始可能有些不舒服,但隨著討論次數的增加,擔心害怕的程度就會逐漸改善,後來往往可以坦然面對。這就如同發炎的傷口,打開消毒時,當然會痛,但傷口因此可以慢慢癒合,如果不去管它,短時間可能比較不痛,但發炎卻可能愈來愈嚴重。
 
此外,面對焦慮的狀態,許多自己可以操作的方法也有相當好的效果,例如:腹式呼吸法、肌肉放鬆技巧、及注意力移轉方式等。而運動對於焦慮也有改善的效果,尤其像瑜珈、太極拳、氣功等強調呼吸調節的運動。
 
藥物方面,短期來說,大部份患者對於抗焦慮藥物都有不錯的療效,尤其當症狀發作時,可以立即緩解不舒服;如果有失眠的症狀,適度的安眠藥物也可以有幫助。長期而言,抗憂鬱藥物(血清素回收抑制劑)有不錯的治療效果,尤其在症狀改善後,持續一段時間的治療,更可以預防未來的復發,另外,抗憂鬱藥物比較不會有藥物依賴成癮的問題,在使用上可以更加放心。
 
親友的支持對焦慮患者的治療也相當重要,因此,在臨床治療時,醫師有時會希望關係密切的親友一同前來門診,以便對患者的病情有更多了解,也期待更能幫助患者。
 
許多患者都會詢問是否可以不使用藥物,這要視個人的狀況而定,通常病程愈長及症狀愈嚴重,就愈有使用藥物的必要,治療的時間往往也會較長,未來復發的比率也較高。因此,當有焦慮症狀出現,而且造成困擾時,應及早就醫,這時通常會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有些人明明很不舒服,又咬牙硬撐,結果症狀愈拖愈嚴重,苦了自己,家人也跟著受苦。總之,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預防復發,是處理焦慮症的最佳方法。

*

回醫藥專欄列表

首頁



上一則

臺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高壓氧治療中心

下一則

腰酸背痛




 
**
*

到最上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