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標題 |
|
認識腸病毒 |
 |
發表人 |
|
|
發表日期 |
|
2008-12-18 |
 |
文章內容 |
|
作者:感染管制室 陳麗婷 感控護理師
腸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臺灣地處亞熱帶,全年都有感染個案發生,所以「腸病毒」儼然已是台灣地區地方性的流行疾病之一。一般而言,腸病毒疫情每年約自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後,即緩慢降低,而後在10月再度出現一波流行,但去年腸病毒感染疫情在年底不僅未降溫,今年剛開始就出現13例確定腸病毒重症病例,數量之多前所未見,家中有幼童的家長需多加注意及防範。
(一)潛伏期、症狀及治療
腸病毒感染潛伏期約為3-5天。多數感染者症狀輕微且可自然痊癒,病程約為7-10天。感染症狀多以泡疹性咽狹炎及手口足症為主,泡疹性咽狹炎患童通常會發燒、口腔後部出現水泡潰瘍,潰瘍通常持續一週左右,比較大的患孩通常會主訴喉嚨疼痛,小小孩則會出現拒食。手口足症患童於手掌、腳掌、有些於手肘、腳膝貍恔v部周圍出現稍微隆起之紅疹,疹子頂端大多有小水泡,疹子大多不癢不會結痂。
少數病患則可能併發重症而引發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嬰兒急性心肌炎等病症而引發死亡,腸病毒併發重症以5歲以下幼童居多,佔所有重症病例90%以上,致死率介於10.0至25.7%之間。
腸病毒種類繁多,無法得過一次就可以終身免疫。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在發病前數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
腸病毒目前並無特效藥,絕大多數症狀輕微者予以症狀治療即可,病患本身免疫力克服感染後即逐漸康復。
(二)預防及保健
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但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預防方法包括:
1.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2.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
3.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
4.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5.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6.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
7.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8.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
9.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
(三)腸病毒消毒方法
1.市售含氯漂白水可使腸病毒失去活性,水中0.3到0.5ppm餘氯即可使其不活化,需注意的是泡製後的漂白水會隨著時間而降低殺菌力,因此最好在24小時內用完,否則就要丟棄,漂白水稀釋方法如下:
(1)取巿售家庭用漂白水(濃度一般在6到7%)1湯匙(一般喝湯用的湯匙,約15至20cc)。
(2)加入5公升的自來水中(大寶特瓶每瓶容量1,250cc,4瓶即等於5公升),攪拌均勻後溶液即含200ppm餘氯。
2.不需要大規模噴藥消毒,只需對於常接觸物體表面(門把、課桌椅、嶽遄B樓梯扶把)、玩具、遊樂設施、寢具及書本做重點性消毒。
3.腸病毒於室溫可存活數天,但在50℃以上的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所以食物經過加熱處理,或將內衣褲浸泡熱水,都可減少腸病毒傳播。
4.乾燥可降低腸病毒在室溫下存活的時間,清洗完畢的物體可移至戶外,接受陽光照射,減少被腸病毒污染的機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