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標題 |
|
疫 苗 |
 |
發表人 |
|
藥劑科 簡淑慧藥師 |
發表日期 |
|
2013-01-15 |
 |
文章內容 |
|
疫苗的由來
疫苗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 16、17 世紀的中國和印度,當時人們發現天花病人結痂製成的粉末,可用來預防天花的感染。
世界上第 1 支疫苗是金納(Edward Jenner)博士在 1796 年發明的,他從一位擠牛乳少女身上得到的靈感,提出用牛痘疫苗預防天花感染的想法和實驗。
現代疫苗的技術,則是等到 1879 年巴斯德(Louis Pasteur)發現了減毒疫苗的原理才建立的。他先從患者身上取出病毒母株,把它的毒性減弱後進行繁殖,再製作成疫苗注入人體內,使人體產生抗體。因病毒毒性已減弱,所以不會造成疾病。這種減毒疫苗的原理廣泛應用在卡介苗、水痘疫苗、德國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等。
接種疫苗的目的
疫苗接種的主要目的是使身體能夠製造自然的物質,用以提升生物體對病原的辨認和防禦功能,有時類似的病原體會引起同一類病原的免疫反應,因此原則上一種疫苗是針對一種疾病,或相似度極高的病原體,以牛痘預防天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A型肝炎疫苗
1.是注射型的不活化疫苗,在施打2劑後的保護力可以持續很久。除了A型肝炎單獨的疫苗外,目前還有A肝與B肝的二合一疫苗(Combined Hepatitis A and B vaccine),18歲以上的成年人可施打。
2.共需接種2劑肌肉注射,第二劑距離第一劑的間隔為6-12個月之間。
3.接種部位可能有紅、腫、疼、痛情形,偶有發燒倦怠,通常1-2日即消失。
4.禁忌:發高燒、一歲以下之嬰兒、對第一劑A肝疫苗發生過敏反應者。
卡介苗注射注意事項
1.接種後7~14天在接種部位有紅色小節,微有痛癢。
2.接種後4~6週可變成膿泡或潰瘍。
3.接種後經2~3月潰瘍自然癒合,有時同側腋窩的淋巴腺會腫大。
紅色小結點形成的膿泡或潰瘍不可擠壓或包紮,只要保持清潔即可。如接種部位腫脹的厲害有感染情形時,則請醫師檢查。
五合一疫苗注意事項
白喉、破傷風、非細胞型百日咳混合疫苗(DTaP),國內上市的含DTaP五合一疫苗,是將DTaP再加上不活化小兒麻痺(IPV)及b型嗜血桿菌(Hib)成份之混合疫苗。
1.須注意有無發燒,通常持續一到二天。 不停啼哭或發高燒之症狀則較為少見;而嚴重不良反應如嚴重過敏、昏睡或痙攣則極為罕見。
2.接種後1-3天可能發生注射部位紅腫、酸痛,偶爾有哭鬧不安、疲倦、食慾不振或嘔吐等症狀,通常2-3天後會恢復。
3.注射數天後,在注射處正常皮膚下有時會摸到硬塊,此時宜熱敷或擦喜療妥軟膏可以使硬塊慢慢消失。硬塊有時持續1∼2月。
4.如出現接種部位紅腫持續擴大、接種後持續高燒或發生嚴重過敏反應及不適症狀,應儘速請醫師處理。
水痘疫苗接種注意事項
1.接種疫苗後的六星期內,避免使用阿斯匹靈(溫克痛、水楊酸)。
2.水痘疫苗效果約90%, 有些接種者日後還有可能長水痘,不過大多會較輕微。
3.副作用(約注射二星期以後才出現)包括: 約1~2%的病人發燒。約1~2%的接種者身體會長少數的水泡(平均2~5顆)。
4.如果在接種前2~3星期曾接觸到水痘病人,此時再接種水痘疫苗,仍有可能長水痘,但可能長得較輕微。 這是因為水痘潛伏期約2~3 星期,如果已感染但仍在潛伏期,因不知而接種,所以有可能長水痘。
5.接種水痘疫苗後,在2~3星期好不要接觸到水痘的病人。因為接種後仍要一段時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
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混合疫苗(MMR)注意事項
大部份的接種者不會有特殊反應,一部份的人會有1~2天的局部腫痛,很少的人會有如下的反應:輕度到中度的反應:
1.麻疹-約5%的兒童接種後1-2週,會產生紅疹、5~10%在接種5~12天後發燒,但通常只持續1-2天。
2.腮腺炎-很少數的接者,在接種1-2週後會發生唾液腺腫痛。
3.德國麻疹-七個接種者中有一人可能發生紅疹或頸部淋巴腫大,關節痛或僵直可能發生在接種1-3週後,兒童的反應較少。
日本腦炎疫苗注射注意事項
1.注射部位偶有紅腫、疼痛,但機率很少,通常2到3天自然改善。
2.偶有全身反應,如發燒、頭痛和倦怠感,通常2到3天會消失。
3.發生嚴重的反應,約百萬分之一的發生機率。
新型肺炎鏈球菌疫苗(沛兒鏈球菌疫苗)
肺炎鏈球菌疾病WHO(世界衛生組織)列為最高度優先以疫苗預防的疾病
居嬰幼兒死因第四位的兒童肺炎,與第八位的腦膜炎,禍首都是肺炎鏈球菌感染症,即使是家長不認為是重症的中耳炎也有近7成是因它引起。每年從10月至隔年 3月是它的流行高峰期。高危險群是5歲以下幼童和65歲以上老人。傳統的肺炎鏈球菌疫苗只對2歲以上有效,西元2000年可使用於2歲以下的肺炎鏈球菌疫苗上市以來,因供不應求而造成各國搶購,台灣經過二年漫長的等待,終於在94年10月在台灣上市了。此疫苗美國、澳洲政府已經為該國幼兒全面免費施打。
接種第一劑時的年齡:2 ~ < 7個月
總施打劑數:4劑(可和三、四、五合一同時接種)
時程:第一劑到第三劑:每二劑建議施打間隔為4 到8 週。
第四劑:於12 一15 個月大時施打第四劑,並應與第三劑間隔至少兩個月以上。
接種第一劑時的年齡:7 ~ <12 個月大
總施打劑數:3劑
時程:前2劑間應至少間隔四週以上;第三劑應在一歲以後施打,並應與第二劑間隔至少兩個月以上。
接種第一劑時的年齡:>=12 ~ <24個月大
總施打劑數:2劑
時程:2劑間應至少間隔2個月以上
接種第一劑時的年齡:>=24 個月大
總施打劑數:1劑
註一:美國建議9歲以下兒童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註二:5歲以下的幼童是肺炎鏈球菌感染的高危險群,特別是2歲以下越小越危險,所以能在很小的時候就施打此疫苗,能讓幼兒更早對肺炎鏈球菌有保護力。
註三:沛兒鏈球菌疫苗可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但必須接種於不同部位。
註四:此疫苗溫和,僅少數會發燒、注射部位紅腫,通常1~2天消退。
3種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之使用原則:
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2011年四月已在台上市使用,國內現今肺炎鏈球菌疫苗計有7價(PCV7)、10價疫苗(PCV10)及13價疫苗(PCV13)之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PCV)。
3種疫苗之使用原則經ACIP討論建議如下:
(一) 已接種 PCV7,後續劑次可以PCV7或PCV13完成
(二) 已接種至少2劑同廠牌PCV後續劑次可轉換他廠牌
(三) 以 PCV7及/或PCVIO 完成接種者,至少再接種1劑PCV13
輪狀病毒疫苗
1.葛蘭素藥廠輪狀病毒疫苗(Rotarix)需二劑,默沙東藥廠輪達停五價口服輪狀病毒疫苗(Rotateq)
2.接種時間:
葛蘭素藥廠輪狀病毒疫苗(Rotarix):出生後六週(即一個半月大)即可給第一劑,至少隔一個月後給第二劑,建議能儘早在六個月前接種完畢(因為出生六個月後幼兒即容易受輪狀病毒感染)。
3.和其他疫苗接種時間:
口服輪狀病毒疫苗除了和小兒麻痺口服疫苗接種應間隔兩週,可以和其他疫苗可同時使用,不會影響相互間的免疫反應。
建議與五合一併接種減少家長奔波往返醫院機會。
4.副作用:
疫苗並無明顯副作用,偶而會有暫時低度發燒、食慾不振、躁動及活力降低等現象。
參考資料來源:行政院國科會、疾病管制局、陳進成小兒科診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