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
*:::字級設定: 小 中 大
*網站地圖*回首頁*English*RSS*常見問答*意見信箱*雙語詞彙*分類檢索  

新聞中心

認識本院

就醫指引

醫療團隊

科室介紹

衛生保健

便民服務

連結:網路掛號(另開新視窗) 連結:門診時刻表 連結:看診進度查詢(另開新視窗)
(進階)
*
  :::衛生保健
  *

衛教新知

*
  *

居家保健

*
  *

醫藥專欄

*


*:::
*

* 目前位置:首頁 > 衛生保健 > 醫藥專欄 > 糖尿病患的第一堂課 * 回上一頁
*
醫藥專欄
*
更新日期: 2018-03-13
*


* 醫藥專欄
衛生保健中的文章僅提供您相醫療保健參考之用,不能取代醫療行為與醫師診斷,如遇疾病仍建議您親自就醫。
*

友善列印

*

文章標題

  糖尿病患的第一堂課
*

發表人

  新陳代謝科 蔡易婷醫師

發表日期

  2012-02-20
*

文章內容

 

每日飲食指南(圖片選自國民健康局網站)

飯前飯後血糖自我監測(配對血糖)<圖片來源:Johnson Johnson網站>

隨著飲食的西化、精緻化及社會型態由農工業社會邁入公商業及高科技業為主的社會,糖尿病在台灣的盛行率有漸漸上升的趨勢,罹病年齡層也漸趨下降;台灣的健保資料庫顯示,2004年時,20歲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盛行率男生為6.7%女生為6.9%,而且20-40歲的糖尿病人口相較於1999年有大幅增加的趨勢;關心糖尿病及糖尿病患實在是我們不得不注意的議題。
   
在新陳代謝門診,糖尿病患總有滿腹疑問希望能得到解答,然而糖尿病的衛教範圍甚廣,無法一次到位,因此,容我先用簡短的篇幅敘明初被診斷為糖尿病的糖友們關心的問題及基本的自我照護事項(因成人大多為第二型糖尿病,本文就第二型糖尿病說明之)。
 
ㄧ、為什麼會得糖尿病?
許多人有:近親都沒有人得糖尿病,為什麼我有?的疑問,其實,第二型糖尿病的病因很多,包括:胰島素分泌不足、胰島素利用障礙(胰島素阻抗)、腸泌素分泌異常或功能缺失、升糖素異常增加…等等多種病因,但可總結到基因遺傳在先與外在環境影響在後造成上述內分泌的異常所致。
因此,許多人問:是不是吃太多、吃太甜、吃太油、吃太胖、壓力太大、日夜顛倒造成糖尿病?其實除了肥胖和高油脂飲食被認為和胰島素阻抗性有關、地中海式飲食合併適度運動有助於減少糖尿病的發生率外,並沒有辦法直接證明“吃太多或吃太甜會導致糖尿病”我們只能對一般民眾建議:高纖、少油、少鹽、適量的飲食原則來做身體保健。
 
二、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是什麼?
第一型和第二型糖尿病是因病生理機轉不同而產生的兩種疾病,第一型糖尿病是導因於“絕對的胰島素缺乏”因此一定要注射胰島素來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病因為多重病因(詳見問題一)初期大多可以用口服降血糖藥治療;然而,現在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早期使用胰島素可以減少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生,如視網膜病變、腎病變、神經病變…等,以及第二型糖尿病患到口服降血糖藥控制不住時,也會改用胰島素治療,但其最初的診斷並不會改變,因此,使用胰島素治療的第二型糖尿病患仍是第二型糖尿病,不會變成第一型糖尿病。
 
三、我剛被診斷為糖尿病,有沒有什麼要注意的?
糖尿病的控制和併發症的預防,有個很重要的金三角:飲食、運動、藥物,三者配合缺一不可,因此分別敘之:
甲、飲食:糖尿病患的健康飲食原則如下:定時定量,尤其是含醣類食物(如五穀根莖類和水果);均衡攝食各類食物(不建議完全不攝食醣類);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不要炒太油的菜類不限量,糙米或五穀米優於白米或麵類);低油、低鹽的烹調方式(多採水煮、清蒸、涼拌、清燉、烤、燒、滷等方式優於炒、炸)及減少甜食、適量飲酒(需經醫師建議)。
 
*患者的每日飲食份量建議:主食類每日2-3碗白飯、水果兩份(一個拳頭大小或切丁一碗的量為一份)蛋豆魚肉類(合計)每日4-6份(約2-3個巴掌大小、兩公分厚的量,可用小碟子估計)蔬菜類儘量多(每日至少三碟)、油脂類儘量少,並且儘量不使用植物油、氫化油、椰子油、棕櫚油。
*其它飲食原則如:多喝水(心臟病、肝硬化、腎病患者除外)多攝食高鈣食物等。
*主食類代換原則:如果主食不想吃飯,應以代換原則攝食同等份量的主食,如果每餐一碗飯(八分滿)約等於綠豆一碗=紅豆一碗=饅頭一個=麵兩碗=粥兩碗=冬粉兩碗=蘿蔔糕四塊=芋頭一個=馬鈴薯二個=蕃薯一個=玉米兩根=四片薄片吐司。
*小提醒:如果您已合併腎病變,則需諮詢合格營養師為您量身打造飲飲計畫。
 
乙、運動:糖尿病患者運動可以減低胰島素阻抗性,幫助血糖代謝,因此建議每週150分鐘以上的運動(註:每次需持續30分鐘以上)運動強度以中等強度以上為主(感覺到微喘、心跳加速,但仍可正常說話)以有氧運動為原則,如:快走、慢跑、有氧運動、游泳、打羽毛球、騎自行車、跳繩、爬山…等等。
*運動時注意事項:一定要隨身攜帶糖果或甜食以備低血糖之用、一定要穿著全包覆式的鞋襪以保護雙足、剛開始的運動計畫以漸進增加為原則、避免空腹運動(指飯後超過兩小時才運動)、若有胸悶應馬上停止運動、有心臟病、腎臟病、眼底病變之患者應諮詢醫師後再開始合適的運動。
 
丙、藥物:不論是胰島素或口服降血糖藥物都應遵照醫師指示的時間及用量服用,不宜自行停藥或減量;以下是服藥時容易遇到的問題:
*低血糖後:若低血糖可找到原因(如誤餐、運動量加大等等)建議回復原來的生活習慣,不宜自行減量;但若反覆低血糖,可以先減量或停藥,但一定要在一兩日內回診(第一型糖尿病患不適用,一定要馬上回診請醫師調整藥量)
*吃不下或年節吃較多:除非醫師指導過,不建議自行增減藥量,建議增加血糖監測次數(如增加至三餐飯前和睡前)如有太高或太低則回診調藥(至於每個人的血糖目標值因年紀和疾病有異,宜諮詢您的醫師)。
*一餐忘了吃:一日一次至兩次的藥若早餐忘了吃時,可在午餐前補吃,晚餐忘了吃,除非吃完飯後馬上想起,否則不建議補吃;三餐的藥物如果距下一次吃藥還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可補吃。
*小祕訣:應帶著自己平時吃的藥物向醫師諮詢每一種藥的效果、吃法,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ㄧ、糖尿病患的生存課程:
認識低血糖及低血糖的處置是每個糖尿病患者必知的生存課程,因為低血糖會造成立即的生命危險。
*低血糖的症狀:飢餓、頭暈、發抖、冒冷汗、心跳加速、全身無力、性情改變、脾氣暴躁、或昏昏欲睡甚至昏迷。
 
丙、藥物:不論是胰島素或口服降血糖藥物都應遵照醫師指示的時間及用量服用,不宜自行停藥或減量;以下是服藥時容易遇到的問題:
*低血糖後:若低血糖可找到原因(如誤餐、運動量加大等等)建議回復原來的生活習慣,不宜自行減量;但若反覆低血糖,可以先減量或停藥,但一定要在一兩日內回診(第一型糖尿病患不適用,一定要馬上回診請醫師調整藥量)
*吃不下或年節吃較多:除非醫師指導過,不建議自行增減藥量,建議增加血糖監測次數(如增加至三餐飯前和睡前)如有太高或太低則回診調藥(至於每個人的血糖目標值因年紀和疾病有異,宜諮詢您的醫師)。
*一餐忘了吃:一日一次至兩次的藥若早餐忘了吃時,可在午餐前補吃,晚餐忘了吃,除非吃完飯後馬上想起,否則不建議補吃;三餐的藥物如果距下一次吃藥還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可補吃。
*小祕訣:應帶著自己平時吃的藥物向醫師諮詢每一種藥的效果、吃法,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ㄧ、糖尿病患的生存課程:
認識低血糖及低血糖的處置是每個糖尿病患者必知的生存課程,因為低血糖會造成立即的生命危險。
*低血糖的症狀:飢餓、頭暈、發抖、冒冷汗、心跳加速、全身無力、性情改變、脾氣暴躁、或昏昏欲睡甚至昏迷。
*低血糖的處理:若清醒時,馬上服用含10-15克糖類的食物(方糖三塊、含糖飲料約150毫升、糖包約五包)15-30分鐘後再測一次血糖(>100 mg/dl為安全範圍)若低血糖發生時間距下一餐還有超過一小時的時間,則宜攝食含醣類食物一份(如一片吐司或一杯牛奶、蘇打餅干三片);若已昏迷,切勿灌食任何含醣飲料,可在牙齦塗抹蜂蜜、糖漿、或巧克力、或立即施打升糖素後馬上送醫。
*造成低血糖的危險因子(宜避免):施打過量胰島素或服用降血糖藥物過量、施打胰島素後或吃降血糖藥後延遲進食、進食不定時或進食量過少、運動過度或空腹運動、酗酒。
*容易低血糖的患者:第一型糖尿病、施打胰島素患者或使用磺醯尿素類患者、心肝腎功能不全、年紀大、已有自主神經病變患者、生病時;上述患者宜增加血糖自我監測次數。
 
一、血糖自我監測:
每個糖尿病患都建議準備血糖機在家自我監測血糖,以下是監測血糖時的注意事項:
甲、血糖監測次數及時間:由您的醫師給予建議,一般而言,施打胰島素患者至少一日三至四次(早晚飯前加睡前或三餐飯前加睡前);使用口服胰島素患者至少一日一至二次(早晚飯前或每日早上空腹);若血糖和糖化血色素的數值不一致,醫師會建議您驗飯前飯後配對血糖(就是餐前和餐後兩小時各驗一次);若在生病日、吃不好、腹瀉、或牙科治療的日子裡宜增加驗血糖頻次。
 
乙、我的血糖機好像不準了:如果您自我監測的血糖值和醫院抽血驗的血糖值相差超過百分之二十,表示已有誤差。可能發生誤差的因素有:試紙過期、潮溼、機器故障、電力不足、感應區髒汙、採血量不足或過多、採血時過度擠壓、病患血比容改變、三酸甘油脂太高…等,建議您可帶您的機器來醫院,抽完靜脈血後馬上在旁邊驗一下指尖血糖兩相對照來測試血糖機的準確度,也可以請衛教師幫忙檢視採血的動作正不正確。
 
結語:糖尿病是種慢性病,目前只能控制不能痊癒,只有了解它、面對它、及學會自我照護技能才能將血糖控制掌握於自己手中,進而戰勝它;本文僅就醫師個人認為第一次診斷為糖尿病的患者必學的課程淺略說之,而學習自我照護的範圍還很廣,學會這些技能是一輩子的事,希望大家有一天都能攻克糖尿病。
 
參考資料:
1.糖尿病衛教學會網站:www.tade.org.tw衛教資料
2.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出版: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刊物)2010年版及參考2012年版初稿。

*

回醫藥專欄列表

首頁



上一則

急性胸痛

下一則

過敏性鼻炎




 
**
*

到最上面

*